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篇小说选刊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篇小说选刊 首页 大论谈 天下文章 查看内容

海峡上空的墨香

2012-11-26 15:1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733| 评论: 0|原作者: 林那北

摘要: 海峡上空的墨香 林那北 一 与许多动荡之秋相比,康熙五年中国大地是相对平静的,没有大战乱与大灾难发生。虽然辅佐大臣鳌拜日渐张狂,但尚未亲政的少年天子玄烨正处于养精蓄锐中,并不与之正面交锋。而一海之隔的 ...
 海峡上空的墨香 
  林那北
  一 
        与许多动荡之秋相比,康熙五年中国大地是相对平静的,没有大战乱与大灾难发生。虽然辅佐大臣鳌拜日渐张狂,但尚未亲政的少年天子玄烨正处于养精蓄锐中,并不与之正面交锋。而一海之隔的台湾,那时也风调雨顺人心思定。二十四岁的郑经,在接替父亲郑成功留下的政权几年后,已经渐渐能够从容掌控局面了。最为重要的是,在施琅被调入京后,清朝廷也暂时放弃了武力攻台,这使得明郑政权获得了一个极好的喘息机会。
      这一年正月,新落成的台南孔庙外人头攥动,一场祭拜至圣先师孔子的典礼在这里举行。那天,郑经亲率文武百官到场,向已经在中国大地被尊崇了一千多年的先贤圣人献上敬意。两个月后,咨议参军陈永华任主持的太学,就开始传出学子脆亮的诵读声了。从那时起,台湾终于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教育形式。承天府设立府儒学,天兴、万年两州设立州儒学,这些体例都是从已经远去的明王朝的教育制度中复制过来的。
    陈永华在大陆没有博取过功名,他年少时,大明江山已经风雨飘摇。但他生长于一个书生之家,父陈鼎是明天启七年的举人。永历二年,即1648年阳春三月,郑成功攻克泉州同安县,陈鼎被授为教谕,也就是管理一县教育的官员。但仅仅过了四个多月,清军又攻陷同安,守城的文武官员,包括陈永华的父亲陈鼎在内全部殉难。清兵进入同安城后,连续屠城四天,近四万无辜百姓丧失性命,遍地的尸体最后由当地甘露寺与梵天寺的僧人组织幸存的民众予以收拾焚烧,归葬于梵天寺左侧的山脚下,墓前建无嗣亭,亭中修一副对联:“千古红羊八月劫,一杯黄土万家魂”。后改名为“同归所”,并立碑勒文予以纪念。
      那年,十四岁的陈永华侥幸逃出城门,躲过了清兵的屠刀。八年后他投奔郑成功,以足智多谋而深受郑成功赏识,被授予参军。如果不是家国两难,聪慧过人的陈永华,在其父的严格督导下,必定会在科举之路上走得顺风顺水。虽然未获功名,但因父亲的缘故,他对学而优则仕一直情有独钟,也了解甚多。参照明朝科举制度以及考试内容的蓝本,他为台湾制定出一套选考制度与方式,即万年、天兴两州三年两试,合格者移承天府参加府试,府试合格者参加学院考试,通过后进入太学学习。在太学学习期间每月考试一次,三年通过大考合格者,按成绩优劣分别派往明郑政权的吏、户、礼、兵、刑、工部等部门任职。
      按他的理想,“沃野数里,远滨海外”的台湾,“十年生长,十年教养,十年成聚,三十年真可与中原相甲乙。”远景确实令人向往,没料到郑氏王国却并没有那么长久的气数,十四年后陈永华死,十五年后郑经亡,十七年后明郑政权也灰飞烟灭。
      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师平台大捷后,郑氏宗室以及将士被陆续遣回大陆,人去楼空,但台南的那座孔庙却没有因此落寞冷清。康熙二十四年,这里被改建成台湾府学,首任分巡台厦兵备道周昌和知府蒋毓英嫌陈永华所建的庙宇过于简陋,便各捐银百两,又募得一笔资金加以改建,工程完成后,改称“先师庙”,俗称“文庙”。
既有府学,首任安平知县沈朝聘、诸罗知县季麒光、凤山知县杨芳声也各自在其统领的各县创建了县学。其后,嘉义、彰化、屏南、新竹、宜兰、苗栗等县学也相继创立。至光绪十年云林县县学的建立,台湾全岛共有十八所府县儒学。
      首任台湾知府蒋毓英是从泉州知府任上调往台湾的,奇怪的是,渡海东去之前,有关他的记载非常有限,只知他原籍东北锦州,出生于浙江诸暨,其余的记载就有点模糊了。但到了台湾后,他却留下了许多痕迹。康熙二十三年他成为台湾首任知府后,就在台南东安坊设义塾两所,招收七八岁孩童入学,诵读《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四书五经之类的书本。这成为台湾兴办义塾的开端。第二年,即康熙二十四年,他着手开始一项台湾有史以来从未有人做过的事,即编修《台湾府志》。传统方志存史、资治、教化的三大功能在这本志书中都得到了很好体现,对台湾方志的修纂影响绵延至今。
      朝廷规定,赴台官员三年为一届,三年任满,只要无大过,即可酌升。但蒋毓英任满后,台湾百姓却不愿他离去。据说有民众渡海到福州向福建巡抚求情,希望蒋毓英能够继续留在台湾。
在周昌、蒋毓英之后,所有赴台就职的官员都对倡导教化抱有热情。他们本身就是读书人出身,始终认定知识对人心的锻造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也相信经过开蒙教化,可以令荒蛮之地民风向善。
      有必要提到的一个人是陈瑸。
      陈瑸是广东海康即现在的湛江市人,康熙三十三年进士。康熙四十年九月,陈瑸由福建古田县令任上,调往台湾县任知县。从厦门到台湾,海上的高风大浪真把他颠波得魂飞魄散,他在给儿子的信中说:“汝父此行,不但不知有身家,并躯命亦付造物矣。”但半年后,他便在一番探查了解后,向台湾知府卫台揆呈上《条陈台湾县事宜》,提出了治理台湾的十二条意见,其中的第一、二、三条全与教育有关:文庙宜改建,以重根本;各坊里宜兴社学,以广教化;宜定季考之规,以励实学。
      康熙四十二年冬,陈瑸在台湾县学新建一座明伦堂,共三间,高与广均按规制,门楼、前拱、甬道、围墙一应俱全。接着他还捐出三百俸银用于修建孔庙,但工程刚行进到一半,一纸调令下达,他被调入京,任刑部主事。临走前,因为担心此项工程不了了之,特地从自己的俸禄中再捐出一笔款作为修孔庙的预留资金,实在用心良苦。
      有意思的是,如同蒋毓英被调走时那样,台湾民众也渡海赴福州请愿,希望能将这样的好官留下。康熙四十二年十二月,台湾百姓立《邑侯陈瑸功德碑》,将陈瑸在台诸多事迹一一历数。有幸的是,七年后,在福建巡抚张伯行的推荐下,陈瑸又接任台厦兵备道兼理学政,成为台湾最高行政长官。此次上任路途顺风顺水,六月十五日从厦门出发,中途在澎湖稍作停留,十九日傍晚即抵达鹿耳门。《台志》这本书中有关于那天陈瑸抵达台湾的描写:“民闻再至也,扶老携幼,欢呼运道如望岁焉。”
      这样的场面肯定让陈瑸百感交集。为官一方,能赢得民心,实在是个胜于一切的奖赏。当然,百姓的拥戴肯定也使陈瑸对这块土地更添加了几分感情。这期间,他在凤山县和台湾县购置了数处田地,作为台湾府学的学田,租谷收入用于资助士子参加科举考试,以及作为县学和文庙的日常费用。
    台南孔庙大门上高悬的“全台首学”四个字,就是出自陈瑸之手。这么多年过去,沧海桑田,物是却人非,人们从孔庙大门上进进出出,看到的依旧是陈瑸的字。
      康熙五十一年至五十四年,陈瑸花了三年时间对文庙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扩充,范围包括大成殿、启圣祠,棂星门左右改置文昌阁、土地祠,外设礼门、义路、大成坊以及四周的墙垣。从那以后,这座文庙又重修达十七次之多。
      而悬挂在大成殿里的那些牌匾,都由历任帝王所赐:从康熙的“万世师表”、雍正的“生民未有”、乾隆的“与天地参”到光绪的“斯文在兹”,大清王朝定都北京后的十位皇帝中,除顺治与宣统之外,其余八位全都钦赐了御匾。清朝帝王崇尚孔学,坐上龙椅后都不忘往山东曲阜孔子老家的孔庙赐块匾,而全国各地的孔庙将其视为共同的荣幸,马上依样复制,高高悬挂。顺治时期,台湾还是荷据时代,而宣统皇帝时,台湾已经被日本占据,这是台南孔庙缺两位大清皇帝题匾的原因。
      那次大规模整修孔庙工程尚未结束,陈瑸台厦兵备道的一届任期已满。此时担任福建巡抚的满人觉罗满保上疏康熙皇帝,希望陈瑸能再任一届,康熙奏准。恰在此时,台湾知府周元文的任期也满,因为一时没找到合适的人选,于是索性让陈瑸一并兼任了。三年后,湖南缺巡抚,康熙将满朝文武大臣一一打量过之后,却将这顶乌纱帽给了陈瑸。台厦兵备道不过是四品官衔,而一省巡抚则是二品高官,这样超越常规的破格提升,显然是对陈瑸治理台湾几年中所体现出来的能力与人品的最好肯定。
      这一次离去,包括他本人在内,都以为与台湾的缘份已尽。当地民众集资修起一块“去思碑”纪念他,而他在临走前,也“捐俸星夜鸠工备材,重修了台湾县学宫”。
     不料在湖南巡抚任上仅呆了半年,他突然又被调往福建任巡抚了,闽台两地都归其管理。这期间他赴京领命,已经是冬天,北京天寒地冻大雪飘飞,他的内心却暖如三月。十二月初一、初四、初六,康熙皇帝居然接连三次召见他,向他询问闽台两地的诸多情况,包括气候、田产、开垦、海上交通、方言等都有涉及,临别还送一件紫貂大衣为他御寒。十二月十四日,他离京赴闽,在漫漫路途中渡过了那一年的春节,二月初二抵达福州。一路往南行走,天气渐暖景色渐绿,重新与闽山闽水相逢时,不知他内心荡漾起怎样的感慨。他确实与这块土地缘份太深了,在十九年的仕宦生涯里,居然有过半的时间在这里渡过,并且不带家眷,孑然一身,过的是苦行僧的日子。康熙五十六年六月,他终于病倒了,虽然康熙皇帝先后谴人送来鹿肉、人参等补品,终也不能令其康复痊愈。十月初三,陈瑸逝世于福建巡抚官署内,享年六十三岁。逝世前一天,他将任内应得的一万三千两银子充作兵费,可是其子扶丧归故里时却连路费都没有,而当地民众或官员所有的捐赠,其子都遵从陈瑸的遗愿,拒辞不受。结果,官府只好从陈瑸上交的一万三千两银子中拨出三千两交给其子,作为他归家的路费。
     很遗憾,在岁月的跌宕中,闽台两地有关陈瑸的遗迹现在大都已经难寻了,但在台南延平郡王祠里,至今仍摆有陈瑸的神位,祭拜他的香火一直延续至今。
     福州的鳌峰书院建于康熙四十六年,以弘扬程朱理学为宗旨,曾是清代福州四大书院之首。书院的三贤五先生祠里,也曾祀有陈瑸,可惜后来也荡然无存了。


123下一页
1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相关阅读

Archiver|手机版|中篇小说选刊杂志社   闽ICP备10010920号,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216号 ------

GMT+8, 2024-11-23 03:32 , Processed in 0.091765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