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历史留言 ——《寻找北极密码》序言 中国第十五次南极考察队开始组队,队中有两名“油漆工程技术指导”,负责指导实施“中国南极中山站”的油漆工程,其中一位是海青。但海青的真正身份是“记者”。当时,站务建设和科学考察任务繁重,加上船上床位限制,记者名额受到严格限制,地方台记者随船赴南极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海青这次赴南极考察,是以企业名额成行的。但没有想到,由于这样的特殊身份和第一次不寻常的南极经历,海青在极地考察圈内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后来,一提起海青,大家都认为他是极能吃苦的一个人,采访、扛机、编辑、解说,身兼数职,是一位公认的多能多产的记者。 在南极的153天里,海青不但出色完成了工作任务,还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新闻采访任务。南极的夏季短暂而宝贵,考察队的日程都排得非常满,队员休息的时候很少,海青是怎么完成采访任务的,个中滋味,他有着深刻的体会。他制作的60集系列报道《南极日记》播出后,好评不断。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开始实施。这次海青又加入其中,成为我国第一位在一年当中参加国家考察队考察采访了南北两极的记者。在参加考察采访的20名记者中,他是惟一来自地方新闻单位的记者。 那次北极考察的71天里,他甩开了膀子,痛痛快快地干起了老本行,成果也颇丰。除了30集系列报道《北极日记》外,还完成了《寻找北极密码》一书初稿的写作,这本书除了全面、忠实地记录了北极考察中感人至深的人和事,也介绍了北极地区的天文、地理、人文和探险史,解答了一些人们所关心的问题。现在,回想过去,思绪万千,一幕幕一景景,仿佛就在昨日…… 中国地处北半球,与北极关系密切。每年,我国都可以感受到来自北极地区的冷空气。过去三十年,科研工作者对北极地区的连续观测发现,人类自工业化以来,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砍伐森林,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迅速增加,地球表面温度不断升高。北极地区在全球变暖中出现了快速变化,表现在北极大部分地区温度明显升高、冻土地带北移、北冰洋海冰退缩和变薄。有专家推测,按目前温度升高的速度继续下去,大约在二十一世纪八十年代,夏天的北冰洋里所有海冰都将会融化。那么,北极地区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会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就是中国人需要了解北极地区所发生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的重要原因。 当然,中国人关注北极还有一层“地缘”关系。研究北极地区的人文进化史,对了解中国的文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现居住在北极地区的几百万爱斯基摩人,有证据表明与亚洲人的迁徙有关。追溯到一万八千年以前,亚洲人率先发起了人类第一次向北极的大进军。当时,地球上最后一个冰川期正处在巅峰,地球上三分之一的陆地均为厚厚的冰层所覆盖,而海平面比现在要低。今日浮冰连绵的白令海峡,当时还是一片宽达1600千米的陆桥。古亚洲人追逐着各种野兽,穿越苍莽的西伯利亚森林,经陆桥迁移到美洲大陆。先抵达美洲的人们趁着加拿大地区和落基山脉之间的冰盖融解,继续向南迁徙,终于来到北美洲的南部,他们就是后来的印第安人。一部分的亚洲移民,则沿着最为寒冷和艰苦的北冰洋海岸带活动,成为了后来的爱斯基摩人。他们当中的一部分沿阿拉斯加海岸继续往南,逐渐迁移到阿留申群岛,现在的阿留申人便是他们的后裔。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院士就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要研究极地。 地球是一个整体,中国自然环境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环境的一部分,极地的存在和演化与中国有密切关系。他还建议,派出国的留学生中,要有人学习极地专业,以便将来从事极地科学研究。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正是肩负着老一代科学家的殷切期望和国家了解北极地区变化的需求,带着考察、研究“北极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和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北冰洋与北太平洋水团交换对北太平洋环流的变异影响”、“北冰洋邻近海域生态系统与生态资源对我国渔业发展影响”等三大科学问题出发的。考察队穿过日本海、宗谷海峡,进入鄂霍次克海,穿越极圈,在白令海、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和北极永久浮冰区的广阔的海域,进行了大规模、多学科、综合性的科学考察,获得了一批极其珍贵的样品、数据和资料,为科学地、全面地、系统地研究北极地区环境提供了丰富的科学依据。在北极的日日夜夜里,考察队克服了北极地区的低温、阴霾、大风等反复无常的天气影响和浅滩、流冰、涡旋等不可确定的海洋环境威胁,防止了北极熊的袭击,靠着一股“爱国、拼搏、协作、创新”的极地精神咬牙坚持着。当初进北极圈时,考察队就遇到坚冰的阻挡,“雪龙”船巨大身躯颠簸在起伏绵延的冰原上,行进艰难,不得不退回白令海。战风浪,夜以继日,考察队漂亮地拿下了白令海全部公海范围24万平方公里的42个站位的海洋综合调查的战役。之后又发扬连续作战精神,再次挥师北上,二进北极圈,开展北冰洋多年海冰区边缘带的海—气—冰耦合观测、多年海冰区联合冰站观测,应用直升机进行大范围冰雪样品采集以及全航程走航海洋、大气采样观测。利用卫星的冰图分析导航,绕过巴罗角外海八至十成的浮冰区,与“全球华人北极世纪行”探险队会师于加拿大图克托亚图可雅托克港。 海青在他的《寻找北极密码》一书中,更加详细生动地描述这些情节。尤其以记者特有的洞察力和亲身体验,详实记录了发生的一件件事和涉及的一个个人,讴歌了我国科技工作者在极端艰苦的极地环境下,克服北冰洋地区瞬息万变的恶劣海洋和天气环境,取得了极其丰富的科学样品、数据和资料的动人事迹。这是海青献给中国极地考察事业的礼物,也是为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留言。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 首席科学家 陈立奇 |
Archiver|手机版|中篇小说选刊杂志社 闽ICP备10010920号,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216号 ------
GMT+8, 2025-4-4 05:57 , Processed in 0.087754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