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击北极考察史 中国并非北极圈以内的“环北极国家”,也非世界上最早进行北极探险考察的国家,中国人为什么要去北极?中国人北极科学考察做了什么,为人类考察北极有何贡献?中国人今后尤其是今后五年“十二五”发展期间,还要在北极做什么?这些疑问,在世界范围内一再被问及。中国北极考察成就,撞击人类北极考察历史的神经,中国人的北极考察成为被关注的焦点。中国在考察北极,世界在考察中国。 摊开世界地图,在地球南北两端,有两片被冰雪覆盖的白色区域,我们称之为“南极”和“北极”。人类世世代代都选择在阳光空气水源都充足的地球中部区域生存,寒冷的地球两极显得那么遥远那么寂寞。北极是北极圈以北区域,总面积2100平方公里,其中北冰洋面积大约1400万平方公里。世界上有俄罗斯、芬兰、瑞典、丹麦、挪威、冰岛、美国、加拿大等八个“环北极国家”。北极是我们这个星球上人类最后到达的区域之一,也是人类难以生存的区域之一。 越难到达,就越想到达。古往今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国家、实力较强的西方国家、“环北极国家”早早就带着五花八门的念头、举着发现的眼神、带着火热的梦想迈出进入北极的脚步。 北极,仿佛高悬地球顶端的巨大磁石,吸纳着地球上的最强者,汇聚到它的身边。 公元前325年,希腊的毕则亚斯带着“到遥远之地,寻找锡和琥珀”的梦想,沿英吉利海峡北上,于公元前320年到达“图勒”,人们从史载描述里判断“图勒”就是北极——“那里的海面上漂浮着大量浮冰,航船无法航行;太阳落下马上又升了起来……”。历史从此记住了毕氏。毕氏身后一千年间,沧海横流,白云苍狗,人类竟再没有留下多少涉足北极的记录,时光似乎忘记了北方那片神秘、遥远、寒冷的存在,历史沉默了,梦想沉默了。这种沉默一直保持到十六世纪。十六世纪前叶,新兴工业国家葡萄牙、西班牙瓜分了世界上所有他们能够到达的领土和资源,后起的英国只好另辟战场,把目光聚焦到地球的极地。 1553年5月,英国人希尤•维尔劳彼率领63人的探险队试图打通从欧洲经过亚欧大陆北部到中国的“东北航道”,1554年冬天,俄罗斯人在北冰洋冰面上发现了他们的尸体。1556年、1576年、1580年,英国先后派出了巴罗、马丁•弗洛舍比、皮特-杰克明率领的三个北极探险队,皆铩羽而归。 北极之所以令人魂牵梦绕朝思暮想,或许恰恰因为它充满了希望与失望、挫折与梦想、艰险与征服、生存与死亡,北极的诱惑让人挥之不去、欲罢不能,航海家探险家们因此更加坚定更加执着地奔向北极。 1594年6月,荷兰派出的巴伦支北极探险队,7月15日,巴伦支分队到达北纬77°15',这是整个十六世纪人类航海能够到达的最北纬度。此后,荷兰人又组织了几次北极探险,但无人超越巴伦支。巴伦支身后的三百多年里,人类北极探险的最主要目的是进入北极圈,除了“环北极国家”,英国、荷兰、法国、德国等都起锚扬帆冲进北冰洋,国家实力终归是北极探险的基础,能冲进北极的,都是强国。 1845年5月26日,英国人富兰克林希望打通从欧洲绕过北美洲到中国的“西北航道”,1848年4月22日,探险队全军覆没。富兰克林在“西北航道”上的失败,并没有影响人类在“东北航道”上的成功。1878年8月10日,瑞典科学家诺登舍尔率队向北极进发,1879年7月18日到达白令海峡,打通了“东北航道”,实现了三百二十六年前英国人希尤•维尔劳彼的雄心壮志。 无论有多少人关注了“东北航道”的开通,也不管当时有多少人或者什么人、什么货物走上过“东北航道”,“东北航道”的开通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绝对非同一般。因为这条冰海航道的打通,欧洲和亚洲之间的运输距离一举缩短了三分之一,也就是说,这条航道让地球一夜之间似乎“缩小”了三分之一,世界上有什么比距离缩短更让人类亲近的呢?而且,因为航道的开通,蕴藏在北极地区的占世界20%-30%的天然气储备和5%-13%的石油储备似乎离人类更近了,也就是说,新航道仿佛伸出一只无形的大手,将北极翻转了过来,把天然气和石油放在了人类面前。这也是为什么“东北航道”打通以后,人们更热切期待着 “西北航道”的打通。 历史最终选择了一个叫罗阿德•阿蒙森的的人。罗阿德•阿蒙森,世界最著名的极地探险家之一,也是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挪威探险家。1903年6月16日,阿蒙森率队北上;1905年8月,在北冰洋波弗海上遇到了旧金山来的船队;1906年阿蒙森最终到达美国旧金山。人类寻找了近四百年的“西北航道”被阿蒙森打通了。 在这里,有必要提一提阿蒙森和他的极地探险同行们进行的“人类早期南极探险”和“南极点之争”。 人类探索考察南极的历史至今已有四百多年。人类对南极的认识首先应该归功于公元前二世纪的“未知大陆假想”。希腊的米拉认为,因为北半球有大面积陆地,那么南方一定有一块环海的大陆,这样地球才会“平衡”。十五世纪,随着船舶制造和航海技术的提高,人类有能力探望南半球“大陆”,也就是说,人类南极和北极探险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探险的主角也大体相同。最早出发前往南极的,还是西方早期资本主义工业国家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等,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永远是极地探险考察的基础、前提和保证。 1520年11月,麦哲伦发现了火地岛;1544年7月,雷切斯发现了新几内亚;1578年9月,英国海盗弗朗西斯•德雷克证明火地岛仅仅是岛屿而非“南方大陆”;1605年,荷兰人发现了澳大利亚。更具有历史意义的是,英国人库克船长在1772年到1775年的航行中,于1773年1月17日首次穿越南极圈进入南极区域,这是人类第一次越过南极圈。1773年12月18日和1774年1月26日,库克船长又先后进入南极区域。俄国人别林斯高晋和拉扎列夫在1891年到1821年的探险航行中,也多次进入南极区域。 人类的“南极点之争”颇具戏剧色彩。争夺的双方是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两位都是令人尊敬的极地探险家。1897年,阿蒙森第一次来到南极,1910年8月9日,他再次出征南极,目标是登上南极点,而他的竞争对手英国人斯科特早他两个月前已经出发了。1911年1月16日,阿蒙森到达南极,最终用狗拉雪橇行进的方式战胜了马拉雪橇行进的斯科特。此后,1911年12月14日,阿蒙森率领的一行五人到达当时海拔3360米的南极点,他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到达南极点的人。阿蒙森登上南极点的33天后,1921年1月16日,斯科特和伙伴们到达南极点。阿蒙森留下的雪橇上插着的一面挪威国旗远远地迎接他们。斯科特竟然发现阿蒙森给他留下了一个便条和一封信。便条上写着:如果我们在归程中出了意外,请您把这封信转交挪威国王。 随后,事情再起突变,后人发现斯科特最后的探险日记记录着这样的大事件:1921年3月29日,伟大的斯科特探险队从南极点返回基地途中,全军覆没! 1957年1月23日,美国人在地球南极点上建成了一个跨越360°经度的考察站,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世人没有忘记这两位为人类探索南极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伟大探险家。 话题重新回到北极。 十九世纪的北极探索活动是该世纪人类探索自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类对大自然探索能力的提高。进入二十世纪,人类迎来科学发展的新时期,人类对自然的了解、理解、探索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新知识和新技术为北极探险和北极科学考察插上了翅膀,人类可以利用多种手段跨越地球上任何阻隔。 二十世纪人类北极探索主要有两大目标——打通西北航道和到达北极点。1905年阿蒙森打通“西北航道”后,1909年4月6日,美国探险家罗伯特•皮尔里和黑人助手亨森及四位因纽特人登上北极点,罗伯特•皮尔里把一面美国国旗插在了北极点的冰面上。 此后,人类探险北极的速度似乎产生了“加速度”。1926年5月9日,美国人伯德、贝尔特驾驶飞机飞跃极点,两天之后,挪威人阿蒙森、美国人爱尔斯沃斯、意大利人诺比尔共同驾驶飞艇在极点降落;1958年8月3日,美国核潜艇“鹦鹉螺”号潜航通过北极点;1959年3月15日,美国核潜艇“鳐”号冲破冰盖在北极点“浮”出冰面;1977年8月17日,前苏联破冰船“北极”号第一次冲破海面冰层到达北极点;1978年,日本人植村直己乘坐狗拉雪橇,完成人类第一次只身到达北极点的探险活动;1986年,法国人爱提厄第一次靠体力独自滑雪到达北极点,证明人类的身体有足够的能量保证到达北极点。 随后,世界范围内的北极探险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正在接近白热化,参与北极探险的国家都在充分展示着自身实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此前几个小规模的北极考察活动之后,1999年7月,中国第一次派出大规模的北极考察国家队。如果以1553年5月英国人希尤•维尔劳彼率队挺进北极寻找“东北航道”作为参照,中国人正式向北极进发的时间与之相隔着四百四十六年。 同到北极,目的各异。有人为瑰丽奇绝的风光而去;有人为丰厚的资源而往;有人去部署军队;有人去科学考察。科学考察、军事争夺、商业利用等等都可以成为前往北极的目的。冰山和大海为背景,人类在北极演出着不同的活剧。 中国人此时来到北极,将给世界带来什么? 中华民族是一个激情澎湃的民族,火焰般爆发的激情。激情不仅仅是李白的“梦游天姥”或者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激情还在“丝绸之路”的驼铃上,栉风沐雨,踏遍坎坷,从亚洲一直唱响到欧洲;激情也在郑和船队的征帆里,乘风破浪,跨海越洋,从亚洲直指非洲;激情更在成吉思汗的大营中,摧枯拉朽,横扫万里。中华民族更是个沉稳、友善、爱好和平的民族,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是中国人的理想,中国人要的是和平发展、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和公平正义。中国要做负责任的大国。 2009年6月,挪威政府在斯瓦尔巴德群岛举办了“北极论坛”,时任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兼亚洲司司长胡正跃明确表示“中国没有北极战略”。他强调中国希望看到有关主权争端通过对话和平解决,并表示中国支持北极国家的主权和司法权,例如国际法,包括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赋予的关于大陆架的权利,由于冰融化所产生的新情况,中国认为这些法律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胡正跃还强调了北极国家和非北极国家合作的必要性,他承认北极主要是一个地区问题,但由于气候变化和国际航运,它同时也成为了一个跨区域的问题,但他没有提及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胡正跃的这些话被认为是中国在北极地缘政治和由此产生的主权问题上的基本原则和主张。 中国人的话,说得已经很清楚了。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幅员辽阔又正在不断发展的国家,中国为科学考察而到北极,向世界释放科学研究的态度和造福人类的意愿。 2012年2月1日,新华社刊发了一篇反驳日本关于中国北极考察目的的报道。2012年1月28日,日本《产经新闻》的一篇报道宣称“中国贪婪的目光丝毫没有离开过北极这片肥肉”,指责中国在北极借科学考察的名义在北极地区进行地质勘探,企图掠夺丰富的油气资源,并通过投资北欧国家构建北极战略据点,控制未来亚欧北极航线主导权。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是管理中国极地考察事务的职能部门,极地考察办公室曲探宙主任指出日本媒体的新闻报道充满主观臆测,“它无非是想在北极圈国家和中国之间制造猜忌、离间关系,干扰中国的正常活动。”中国是北半球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从北极来的天气现象会影响大半个中国,北极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中国人应该关注北极。曲探宙说:“中国没有勘探北极地区的油气等资源,而且也没有能力、没有条件对北极地区的油气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日本《产经新闻》认为中国投资北欧国家是为了建立后勤补给和军事基地,为北极科考船提供保障也可以供军舰和潜艇进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阮宗泽对此表示中国扩大对欧洲各个层面包括北欧国家的贸易投资是正常的,“把中国在北欧的正常商业投资活动与战略控制北极相联系,简直是一种‘狂想症’的表现”。 中国是《联合国海洋公约》和《斯皮次卑尔根群岛条约》缔约国,不会放弃在北极应有的权利。中国进行五次北极考察的行动非常容易理解。 那么,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在人类北极考察领域还将如何作为? 2012年,中国发布了《中国极地考察“十二五”发展规划》,对未来五年的极地考察做出了具体部署和规划。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世界南北极考察先进国家相比,中国在极地考察和研究方面的差距很明显,因此中国在极地考察方面的努力还将继续。中国极地考察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规模仍然偏小,缺少必需的应急救援能力;在两极海洋和南极内陆开展大范围、长周期科学考察与研究能力偏弱,缺乏统一部署和专项研究;极地考察和研究队伍较为分散,专业化程度不高,待遇偏低;极地社会科学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这些不足都将成为今后发展的机遇。 有必要回首自1999年到2012年中国进行过的五次北极考察中国人做过什么,北极的蓝天大洋为鉴,冰天雪地为证。北极犹如覆盖在地球顶部的天书,风暴、极光、狂风巨浪、雪山冰峰中深藏着无限的奥秘,北极考察队员是寻找北极密码的勇者,北极考察正是人类寻找北极密码的伟大旅程。
【节选自《寻找北极密码》】
|
Archiver|手机版|中篇小说选刊杂志社 闽ICP备10010920号,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216号 ------
GMT+8, 2024-11-22 22:48 , Processed in 0.080580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