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习惯 谢络绎 人这一辈子都活在关系中。 以我为例,母女、父女、夫妻、朋友、同学、同事……我像个多棱体,不时以某一面与他人相应的那一面两相映照,尽量说合身份的话,做合时宜的事。之所以说是“尽量”,主要是因为所谓的合身份合时宜,都是关系双方发端于各自“多棱体”的内核,建立在个体意识之上的想象。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做到在某种关系中随时随地令对方满意,也即没有任何一种关系自始至终平静祥和,积极温暖,毫无杂质。关系能否长久,相处质量只是影响因素之一,已然适应的习惯才是护佑彼此共同走下去的关键。有些关系,即使双方满意度低为负值,仍可以依照惯性继续前行。除非有朝一日引发惨痛事件导致关系土崩瓦解,维持现状已是这类关系所能呈现的最好局面。 《少年看到一朵牡丹》看似写成长,实则在讲关系。 我首先在现实生活中观察着富含上述认识的各种关系,便觉得,如果我写下类似的故事,就可能与更多人分享体会。这跟直接讲道理可不一样。相对于语录状的道理,那些可供旁观和回放的事件才更具价值,因为当中有情感,能真正打动人。当我决定写下某个故事,并不是觉得当中的人有趣或令人怜悯,也并非情节难得一见,基本上是因为我从中看出了什么。然后我就有了将我看到的东西传递出去的强烈愿望。这样饱满的情绪会暗中促成创作。它裹胁着我的观察,与我从前留意到的已经被我反复咀嚼的事物相合并,渗入一致的情感,在它们之间建立确凿的联系。确凿到,即使是随意起的人物姓名,都暗含着统一的主题指向。比如这部小说中的四平、婷婷和涂欢。当我开始有意识地去想他们因何而来时,才看出神奇之处:既然他们有那样的命运,平不了、立不起来、无道德个人享乐,他们就该拥有看起来如此徒劳的名字。他们被动选择不被普遍认同的行为方式,只为能从重视的人那里得到认可,引起关注。却是,习惯成自然,关系中一旦有一方失去惯性,另一方就会难受,纵然他们其实本就难受。习惯的作用就是仅仅保有关系双方相处的问题,而不会增添新的麻烦。久之,在习惯中沉沦就会成为另一种习惯。这种习惯认为,比糟糕更糟糕的是打破糟糕。所以为少年鸣响绝唱的只能是牡丹,而不是先后出现的另两种花,水仙和玫瑰。 到处都有这样的例子,习惯一再拉扯我们回到原点,不允许有新东西进来。 我只是写了其中之一。 欢迎订阅《中篇小说选刊》2014年第一期 邮购地址:福州市东水路76号8层《中篇小说选刊》杂志社 关注中篇小说选刊微信公众号:中篇小说选刊 搜索微信号:zpxsxk 欢迎扫描二维码订阅中篇小说选刊微信服务 我们将以微信连载的方式让您将高品质小说随身带 我们保证: 1、丰富的作家创作谈,这些写作经验的袒露非常难得; 2、丰富的小说阅读资源; 3、我们有服务读者的热心肠。 |
Archiver|手机版|中篇小说选刊杂志社 闽ICP备10010920号,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216号 ------
GMT+8, 2025-2-5 15:47 , Processed in 0.078240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