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时代生活的潜流 ——看《中篇小说选刊》2014年第二期 郑润良 提笔准备写这篇文章时,看到网上昆明暴恐案的噩耗。在为那些无辜同胞的流血痛心的同时,再次深深感到我们所处的貌似平静的时代生活底下实则暗流涌动。作家无疑是这个时代最敏感的人群,因此我相信,好的作家作品,其实在探究时代生活的潜流方面,一直在做着不屈不挠的努力,虽然这种努力往往被漠视。本期王华、胡学文、桢理等人的作品在这方面的努力无疑是值得赞叹的。 王华的《向日葵》如作者所言,献给“精神的捍卫者”。前乡村民办教师吴本末仅仅因为自尊自重,希望自食其力,拒绝“贫困户”的帽子,却由此导致村、镇领导的误会,家人、村人的不解和指责,最终只好安然于“被精神病”的境地,以精神病院为归宿。小说情节的戏剧性发展基于吴本末对人格尊严的坚持与陈镇长等人的家长式作风、刘小敏等人逐利之风的尖锐矛盾。最可悲的是,吴本末的儿子吴浩瀚几经摇摆,最终投入了刘小敏的阵营,完成了一颗幼小心灵向重度染污的世俗化转换的过程。吴浩瀚的心理沦陷表明时代功利原则的无往不胜,也回应了鲁迅先生“救救孩子”的遥远呼吁。精神病院墙上手绘的向日葵无疑是个反讽,吴本末“被精神病”的悲剧表明在规训与惩罚所制造的平静背后可能暗流涌动。 无独有偶,胡学文《同谋》中的孟高也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作为一个精神疾患鉴定医生,因为屈从于师兄的多年恩惠和感情,他签下了自己认为不应该签的字。两盒糊里糊涂收下又无从追踪的薯片让他逐渐确信自己成了一桩贿赂案的同谋。因为自己的签字涉及到一条人命,良心的愧疚使他一次次试图接近真相,但同谋者的暧昧身份又使他一次次发现自己的无能为力。这种纠结使他在精神上备受折磨,也让他师兄甚至建议他去看医生。当然,孟高的问题并不是精神问题。正如他师兄所言,你跟不上时代了。孟高的问题在于他无法释放自己的良心愧疚,无法跟上唯利是图之风。小说提醒我们,在不完善的机制与逐利之风的影响下,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制造不公的同谋者。 桢理的小说题材活泛,每每给我们带来惊奇。《天使的秘密》以一个天使儿童全知全能的视角审视当代家庭生活。小说关注的是职场女性的两难处境及产后抑郁症。小说中的“母亲”本来有着较为成功的事业基础,因为“保胎”而不得不放弃工作。婆媳关系的紧张、经济的压力、未来重返职场的信心不足、产后身材走形等等诸多因素,使得“母亲”情绪波动剧烈,甚至出现某些心理错乱现象,比如潜意识中希望自己的宝宝言语功能迟滞使自己有理由继续呆在家里照顾宝宝,不用面对职场的重新挑战。“母亲”也因此与婆婆冲突升级,乃至几乎与“父亲”大打出手,小家庭一度走向崩溃的边缘。男女平等的口号已流行多年,但女性在家庭、单位、社会等方面承受的多重压力与潜在不公却往往遭到漠视,即使最亲近的人也不能完全理解或者有效化解这种压力。 80后作家吕魁的《把那个故事再讲一遍》有着浓郁的怀旧味道,怀的是上世纪90年代小城生活的旧。录像厅、溜冰场、齐秦的专辑、摩托车,情窦初开的少年邂逅小城美女,这些怀旧元素把我们带回那个时代的鲜活现场。林虎的迅速发迹与突然破产、离奇失踪,小叔的暗中背叛及其与林虎老婆、小城美女金樱的暧昧情感,似乎又演绎了一出中国版的《美国往事》。小说为我们提供了一幅生动的北方小城90年代生活浮世绘,但部分叙述给人浮光掠影之感。 白勺的《寻刀记》以刀为线索,环环相扣,别有兴味。但总体而言,文字游戏的味道胜过故事背后的寓意。陈崇正的《停顿客栈》的文字中可以看到先锋小说和武侠小说的影响,叙述手法灵动,但同样的问题是令人有为编故事而编故事之感。范玮的《出故乡记》关涉到农民在城市的无归宿感及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但小说中李唐投身黑社会、逼死人命、隐姓埋名、幡然悔悟等情节中有诸多突兀之处。 田韬的《闹市口》,已有编辑王秀云老师的精彩评论,不再赘述。这位《中篇小说选刊》唯一刊载的已逝作家的杰作,的确是一篇原汁原味的京味小说,让人感慨高手在民间。本期新增栏目“重新发现”刊载作家魏微的《化妆》,配有施占军老师的评论。小说主人公嘉丽及其叙述语调让我联想到美国作家德莱塞的《嘉丽妹妹》,两者主题都或多或少指向资本时代的阶级区隔和冷酷现实,或许可以进行比较阅读。 【专栏作家简介】郑润良,青年文学评论学者,福建某高校教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研究与批评。 欢迎扫描二维码订阅中篇小说选刊小说微信服务 |
Archiver|手机版|中篇小说选刊杂志社 闽ICP备10010920号,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216号 ------
GMT+8, 2024-11-24 10:26 , Processed in 0.075554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